餐饮品牌2025排队上市?先?给小菜园们浇一瓢凉水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林岳,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食品及餐饮行业分析师】
来自安徽的小菜园,终于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当天市值即破百亿,给其他排队友商注入一针强心剂。
一边是行业寒冬,一边是全球资产荒,今天的餐饮赛道,如一锅滚水。
绿茶餐厅、沪上阿姨、德州扒鸡、老乡鸡、老娘舅、古茗、蜜雪冰城……“东亚怪物房”卷出的小怪物们,像一排排鼓鼓囊囊的饺子。
但是,跳下资本市场,打个滚,就能立刻成熟吗?
钱多了就能办好事吗?体量规模大了,企业抗风险能力就强吗?长期可持续发展到底要靠什么?2025年的餐饮市场如果继续低迷,那么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上市餐企,忧愁多于欢喜
成功上市固然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但是从已上市餐饮企业的表现来看,资本市场的熔炉并没有给他们锻造成真金,资本在经营上的帮助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表现出的效果并不显著。以2024年上半年的上市餐企业绩数据来看,大多数比2023年差,增收不增利几乎是不约而同的现象。
在品类上,同样做火锅的生意,呷哺呷哺和海底捞有着不同的命运,营收下跌、持续亏损、门店关闭,呷哺呷哺正面临生死攸关的挑战,而一哥海底捞通过“啄木鸟计划”和“硬骨头计划”成功稳住局面,除了“红石榴计划”之外,在拓客拉新、服务升级方面都卓有成效。
老字号们也有强烈的求生欲,全聚德、同庆楼、广州酒家都取得了营收增长,特别是全聚德,在净利润、毛利率等关键指标上都实现了正增长,这与其大刀阔斧做变革,做直播、做数字化升级、提升门店体验、大力发展外卖、力推新品、发力线上渠道等诸多努力都离不开关系;反向的案例则是西安饮食,其餐饮和旅游业务都没能在后疫情时代获得良性的复苏,甚至还连年亏损,说明一定程度上已经病入膏肓,过重的大店经营模式、菜品缺乏创新、品牌老化,这些都是不可持续的模式。
尽管小菜园已成功上市,但实际上其本身运营上还存在一些风险点,比如如何解决价格战背景下的净利润、客单价、翻台率下滑,如何解决还有一百多家店没有实现投资回收,如何真正走出地域性品牌和口味,做到全国化良性扩张,如何在坚持直营的情况下快速扩张,如何找到第二曲线等,这些都是决定其未来股价市值走势的关键课题。
种种例子说明,不管经济环境如何低迷,无论消费者怎样“勒紧裤腰带”,餐饮赛道并不是没有机会,但是机会不会无端端找上门来,守旧是不可取的,即使不是老字号,都需要持续进行品牌焕新、菜品升级、增强体验、创新服务,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时刻与消费者产生链接,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回归到餐饮的本质上去。实际上,餐饮的本质既简单又复杂——好吃+好玩。
重新定义“人货场”,穿越周期
国家的种种举措都在促进消费,包括公众假期的增加、各种以旧换新的政策、楼市股市的举措等等,都是为了让老百姓的信心逐渐恢复,别老是捂着钱袋子,只有大家都大胆消费,各行各业才会好起来。餐饮行业作为民生的支柱产业,对于老百姓的消费指数变化的感受是最敏感最直接的,2024年餐饮行业整体疲软,头部品牌利润率越来越低,中小品牌大量关店或收缩,除了市场客观原因之外,更多是行业内卷及市场过度同质化、高饱和度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并不会因为消费被刺激就会改变,因为虽然有倒闭的店,但也有新入局者,这是餐饮人必须清醒认识到的,而不能盲目乐观地以为2025年一定会迎来回暖和翻盘。
根据餐饮二手回收商数据以及不完全统计,位列倒闭前三位的餐饮品类分别是:奶茶、火锅和咖啡;在门店类型方面,有大到两三百平米的大店,也有小到商业街、商场的连锁小店;定位上来说,高端餐饮、私房菜普遍艰难。头部品牌可以牺牲利润换取流量、抢夺存量市场,但中小品牌就像电视剧里的龙套一样,往往熬不过两集,鸡蛋被从外打破只能是食物,要生存一定不能心存幻想,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干等大环境的好转,一定要竭尽全力从内打破、创新求变,重新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石家庄天鲲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本文标题:《餐饮品牌2025排队上市?先?给小菜园们浇一瓢凉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