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引领推动之下,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大国重器举世瞩目,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快速推进,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迈向制造强国步伐加快。中国制造业“智改数转”的画卷于砥砺奋进中辉宏铺展,已然站在更新、更高的起点之上。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转型浪潮中,长虹以铿锵的步伐,与时代的节拍共鸣,演绎它独有的由“智”而“数”蜕变之姿态。
长虹模塑智能注塑厂
步入长虹,“无人”注塑厂,一台台排列整齐的设备自动高效运转,只有零星员工穿梭在车间中操作设备仪器;空中连廊,机器忙碌地将刚生产出的注塑零部件“运输”到总装室;智能模组制造工厂,智能视觉画检生产线,机械臂在生产线上不断舞动,AGV物流小车在车间内来回穿梭,自动检测设备给元器件“拍照”……如科幻片中金属与代码的协奏曲悄然上演。
当我们惊叹于长虹智改数转的成绩,不禁想问,长虹“智改数转”是如何“细处落笔”的?
01
胸中有全局
胸中有全局,手中才好布局。
长虹的智能制造转型由来已久。早在2009年,长虹在部分业务领域就已经开始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的初步探索。彼时,长虹前瞻性地布局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前沿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和技术成果。这些技术不仅让长虹的产品更加智能化、便捷化,更为其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2023年,长虹领导班子全新调整。以长虹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柳江为代表的领导班子,继往开来,提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长虹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及“坚持战略驱动,牵引强化主责主业,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布局”等核心战略思想,致力以全新布局,擘画“智改数转”高质量发展版图的更新篇章。
面对新的难题,柳江明确表示,长虹坚定贯彻国家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决策部署,勇担“科技长虹、产业报国”的光荣使命,聚焦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态数字化转型,以“智改数转”为抓手,向打造技术实力强、业务模式优、管理理念新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国家标杆奋力前进,加快建设数字领航企业,助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围绕新阶段的目标,柳江还具体描述了对奔赴全新愿景征程中必做的三件事:长虹将坚守实业,大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继续夯实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攻克相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迈向全球化产业链中高端;持续打造有差异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制造业与数字化融合,为产业与行业赋能,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长虹双创智能制造工业园
蓝图已经绘就,也同步拉开了长虹数字化图景的全新序幕。
当我们再将视线聚焦到这两年的长虹,集团正奋力打造以智慧家居为主业、多元发展的、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电子信息科技企业集团;完善产业版图,做强做大智慧家居等成熟产业,做优做强数字、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机器人、元宇宙、医疗健康等培育产业,形成“2+2+N”产业格局;做强发展支撑,以“智改数转”和人工智能开发应用为着力点,发展新科技、研发新产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新型工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站在新的时代节点上,长虹始终坚定科技立企的核心,同时是全新光速,描写新的叙事,励志打造数字化标杆,成为数字化创新的种子,点燃中国制造业向强腾飞的星星之火。
02
变革谋合力
企业的一切伟大目标,落实于细,离不开人的行动。想要下好“智改数转”这盘大旗,需要全员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
然而,对于伴随传统制造业一路成长的许多人而言,“智改数转”是新生事物。面对新事物,各种不懂、怀疑、害怕、观望、期待等复杂情绪就产生了,各种质疑的内部各种声音也出现了。
所以有人说,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如何让积累多年的产业经验重新结构,重新与人对话。最难的是人心与人力。
为了集全员精兵与合力,长虹不断走出去,学习优秀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精益组织改革思路与策略,并在内部持续推进管理改革,提高运行效能。
2023年全新领导班子调整的框架之下,长虹着力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控体系,强化穿透式监管,统筹推进防风险与促发展。在法人治理上,着重规范完善“两会一层”的人员配置、权责分工,实现有序运作,加强“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法人治理体系持续健全,决策效率大幅提升。
在组织架构上,持续推进组织扁平化,构建“小总部、大产业”格局。在管控模式上,推进总部平台改革,构建了管控平台加投资、财资、技术、保障平台的“1+4”平台架构,强化平台组织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协同化。
长虹商贸中心大楼
在具体细节上,还落实数字化转型工作“一把手负责制”,专门设立了数字化转型委员会,柳江亲自担任主任,负责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业务计划、IT预算等重大决策,督导检查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执行情况等。通过组织架构、管理体系的全新调整发力,为新阶段整体战略推进与目标达成提供高效的执行保障。
面对内部各种声音与状态,调动员工积极性是数字化发展关键。在此方面,长虹通过市场化驱动“三项制度”改革,深化劳动人事分配管理体系。一方面持续优化人才结构,构建企业人才版图、建设关键人才队伍完善市场化干部选拔任用与绩效考核机制,实施干部“能上能下”的常态化管理。搭建了多层次后备干部人才培养体系,开展“青苗计划人才库、后备管理人才A+库、A库、B库”等4类后备管理人才库选拔;建立干部“红黄牌制度”,根据绩效调整干部。
另一方面,落实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建立管理制度,明确任职期限、契约要求及刚性考核,对充分竞争性子公司探索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同时,深化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加强工资总额管控,健全与经济效益相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确保员工收入水平内部公平、外部具有竞争性,并针对战略性高端人才实施灵活薪酬机制。此外,还通过管理创新、降本增效、提质增速等措施提升劳动效率/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通过更系统、更透明、更公平的方式,引导与激发全员能动性,让大家心更齐,力更齐,方向一致,一起奏响数字化转型的韵律。
“我们深知,长虹要实现王者归来、再创辉煌,绝非一帆风顺,注定要迈过一条满是重重险滩、陡坡、难关甚至陷阱的艰辛道路。”在年度工作会议上,柳江号召全体员工,“携手并肩,强劲前驱的动能,强化抗压的韧性,奋力推动千亿长虹这艘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03
持续强科技
针对精密器件检测的“5G+AI”工业视觉检测系统,检测精准率达99.98%;国内首创超高剂量率电子Flash放疗器械,较传统放疗技术提高4个数量级;云帆智能体AI电视集合了大模型集群、算力集群、感知集群以及AI集群,能够实现人感交流……绵阳市“文化三推”深圳行系列活动现场,长虹科技馆引来无数观众驻足,并连连感叹长虹科技的力量、中国制造业的实力!
绵阳“文化三推”深圳行“相粤最长虹”活动
而这,正是长虹的“手笔”,亦是大力推动“智改数转”结出来的硕果。
“真正的数字化转型,不是用数字替代实体,而是让每个产品基因都流淌着产业报国的热血,让每串代码都延续着中国制造的基因。”
这是长虹的心声,也是改革的重要动力。
结合国家对建设新型工业化未来的期许,长虹将智能制造升级之路,分为“三箭齐发”。一是提高制造“含金量”,加大更高精度、更快速度、更高品质的各类制造加工设备、检验检测仪表、工业机器人、智慧物流、工业软件等装备与系统的导入、改造与升级;二是提高制造“含智量”,搭载机器视觉、人工智能、数据模型等创新性技术,让设备和系统具备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自适应能力;三是提高制造“含绿量”,对高能耗高排放老旧设备,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风险设备应换尽换。每一项都离不开的科技实力的牵引。
落于微处,科技实力是从硬件到软件等全方位效能的修炼与提升。
硬件设施,代表着基础能力建设,这是“智改数转”高质推进的基石。近年来,长虹加码建设数字工厂。累计投入超百亿元,对集团在全球的22个制造基地、65个制造工厂的设备、生产线实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重点建设1家数字领航企业、7家“智改数转”标杆企业,加快推进产线迭代、技术升级、产能提升。目前,改造的生产线已覆盖智慧显示、空调、电池、核心部件等14个产品大类,包含生产计划、产品设计、售后服务等上千个应用场景。
长虹旗下其中一家工厂或生产车间里,已看不见传统制造场景中人声喧闹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机械“舞动”。如长虹新网生产车间内,数台WiFi自动化校准设备不停运转,机械臂可按照顺序一片片抓取WiFi电路板,将其放进校准柜中读取、修订、测试参数。
走进长虹爱联科技星闪模组生产车间,2.7万平方米的空间里,数个长方形“盒子”状的双手臂机械手自动化性能测试设备在高速运转,“盒子”中间的两只机械臂忙碌不停,设备右下角,一批批手机卡大小的星闪模组将从滚轮状的料盘上源源不断地下线;长虹精密生产车间内,早已不见人声鼎沸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人同时操控四台设备……
长虹新网科技通信终端硬件测试中心机房
长虹爱联科技智能生产线
长虹精密智造工厂
向左更多
而这些只是数字化工厂的缩影。相比人产车间的摩肩接踵,一幅幅“热辣滚烫”的生产图景是人与机器共同交响而迸发的激情与速度。
但仅有“数字工厂”这一硬件还远远不够。随着国家数字化转型推进的不断深入,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正成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硬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及未来竞争的新优势。
作为此方面的先锋标杆,长虹研发并建设了四川地方企业首个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长虹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为实施“智改数转”以及整个产业生态的数智升级,提供强大的平台基础。
此外,长虹还不断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了集团层面的数据中台,连通多年积累的近800TB业务系统数据,进一步加强数据获取应用,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着力推进算力与网络设施全面融合,在成都、绵阳建有三个数据机房,构建了混合云系统,云主机达1761台,为“销、研、产、供、服”等业务系统提供全方位服务。长虹工业互联网采用万兆互联方式,融合4G/5G、蓝牙、Wi-Fi、以太网等多种通信网络,可以为各种工业互联网业务场景综合赋能。
为强化智能制造能力,提升“智改数转”能级。长虹还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入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全过程,全面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乘着时代与政策的东风,长虹以大刀阔斧且具体而微的践行,不断探索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
04
重点建标杆
如果翻开近年来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革的历程,就会发现,无论是政策指引,还是企业实践,树标杆、学标杆、造标杆,是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探索路径。
与很多企业比起来,投身于数智化浪潮比较早的长虹,同样也注重这一方面。一边组织旗下产业单位积极“走出去”,到行业标杆单位进行调研和交流;同时也着力打造可借鉴、可参考的“样板间”并系统剖析推广,组织集团平台部门的力量走进各个产业单位的生产现场,“向内看”自己人的探索成果。以数字化转型成熟度引导企业精准定位水平,为统一发展方向提供“模版”与启示。
借用长虹智能制造部副部长顾尚林的话就是,“坐在办公室是想不出方案的,我们要走出去,带着他们的问题、疑惑回来,再带着解决方案去。”
其中,建内部标杆是长虹的重要举措。为推动长虹智能制造能力水平持续提升,带动各产业单元齐头并进,长虹从旗下子公司中选择了首批7家工厂,计划将其打造为“智能工厂”,其中包括长虹精密、长虹智慧显示、长虹空调等,以此来更好地发挥智能工厂的“标杆”示范引领作用,从而更好地在长虹内部全面推行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此外,长虹还选出了第二批十余家子公司进行专项制造能力提升。
不仅如此,为提高资源应用的效率,长虹还非常重视关键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和案例等在集团多个产业化单位的快速低成本复制和推广。如长虹华丰科技已实现成功应用的5G+AI视觉检测技术,已经在集团内多点开花。长虹华意通过AI视觉分析和智能检测,解决了多零件动态间隙波动的行业难题,实现了国内变频压缩机转子智能精准装配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压缩机生产节拍跃升至5.2秒/件,为长虹华意压缩机产销量连续12年全球第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长虹华意智能制造生产线
目前,长虹正在推进将各产业单位长期积累形成的最佳实践、典型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等,逐渐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统一纳入集团“典型案例库”,并通过定期评优、分享和交流等机制,各产业单元再结合自身情况,可以快速地、低成本地推广应用,大大提升了长虹整体资源利用效率,赋能长虹各产业单元“智改数转”。
长虹在助力旗下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还对外赋能多家企业“智改数转”升级。
“经过多年的经验沉淀,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项目实施方法论,以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和评估方法为标准,通过到客户现场进行实地调研诊断、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痛点,了解企业战略规划和目标,通过轻咨询服务和行业方案建议最终为客户制定一套最适合他们的解决方案。”长虹虹信软件创新业务事业部经理袁仁东表示。
中国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向强之路,面临产业链长、企业量大、技术复杂等挑战。其中,广大中小企业位于价值链中低端,利润微薄,数字化基础较弱、改造周期长难度大。如何让中小企业也快速拥抱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更好融入数字化改革大潮迫在眉睫。
国企心怀“国之大者”,践行责任恰是基于对此类问题的洞察与承担。
近年来,长虹控股集团充分发挥自身深厚的行业知识积累、良好的工程实施能力、完善的行业服务生态以及典型的行业成功案例实践经验优势,积极示范引领中小企业“上云用数”,帮助中小企业实施“智改数转”。
例如,长虹为新希望乳业实施建设财务共享中心,实现核算全面纳入凭证,生成自动化率从40%提升至100%,报账流程规范化透明化线上化率从30%提升至100%,资金结算自动化率与资金数据全量化率从20%提升至100%。
为更好共享成果与经验,集团大力编制《长虹工业互联网白皮书》,形成1个平台、3类解决方案、N个应用场景的“1+3+N”服务模式,依托长虹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为不同类型对象提供企业一体化、中型企业轻量化、中小企业云端化等三类针对性的数字化转型改造升级解决方案,全面赋能车间层、工厂层、企业层以及行业层四大层级。
经过不断的创新发展,长虹虹信软件已将数字化服务能力应用于电子信息、能源化工、快消、汽车等行业的“销、研、产、供、服、财”全链条多样化应用场景中,为客户提供围绕泛ERP、工厂数字化、财务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数据智能化等为一体的全价值链综合解决方案,全力助力客户数字化落地。
长虹虹信软件数字化服务
构建良好合作生态,增强“智改数转”动力。中国制造业向数字化深水区迈进的阶段,也是跨越生态“拐点”的关键时刻。合作共赢,建立优质健康的合作生态,是推动转型之路长远高质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长虹控股集团更是深知此方面的重要性。
作为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长虹控股集团一直坚持“开放、智能、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联合创新”,持续深化与一流高校、院所、企业战略合作,推动“智改数转”创新实践取得显著成果。
譬如,在开发端,联合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物院等一流高校、院所、企业,打造产学研全方位合作伙伴生态,开展面向“智改数转”的共性技术攻关、行业产品研发和解决方案集成,已推出家电智能成套专用装备系统集成、首个“区块链+物联网安全”国际标准等一批联合创新成果,为“智改数转”提供有力支撑。
在应用端,牵头组建绵阳市“智改数转”核心供应商联盟,组织开展绵阳市“智改数转”工作;积极联合东方电气、重庆忽米、中冶赛迪等国家“双跨”平台示范企业,打造川渝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面向智能装备和工业软件的共性技术攻关、行业产品研发和解决方案集成,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改数转”解决方案,积极服务中小企业“智改数转”。
05
有所为有所不为
近两年,“长期主义”这个词经常被提及。
已然走过六十多年风雨的长虹,同样深知长期主义的价值。数字化转型是系统工程,也是长期战略。在“智改数转”征途之上,长虹亦深谙“有所为有所不为”之道。
当下,长虹控股集团历经多次转型,已发展成为集智慧家居、数字经济、医疗健康、新能源等产业为主的千亿级跨国企业集团,拥有员工约6万人,以及四川长虹、长虹美菱、长虹华意、长虹佳华、长虹能源、中科美菱、华丰科技7家上市公司。
柳江曾表示,要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加速跑”中“稳向前”,需要紧抓三方面的作为:一是坚定制造基础,以智能化改造创建智能工厂。二是围绕产品主线,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流程再造,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研发、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各环节。三是加强内外联动,以大企业示范赋能行业发展。
“不要在落后的工艺上搞自动化,不要在落后的管理上搞信息化,不要在不具备数字化网络化时搞智能化,”2015年,著名智能制造专家、北航刘强教授提出的智能制造 “三不要理论”风靡朋友圈。
智改数转前夕,长虹大刀阔斧进行“消冗余、优存量、强增量”的产业布局。
在消冗余方面,长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退出对集团没有贡献的项目,推进非核心主业“瘦身健体”。23年以来已清退注销子公司17户,并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对20家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子公司进行统一管控,实施专业化管理。
在优存量方面,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智造能力,加快产品创新,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在强增量方面,针对新能源、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等新业务,强化投前评估和投后管控,推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24年,长虹控股集团创新投资的核医疗e-Flash产品通过型检并进入临床试验,X-Flash产品机械加工及主机结构件试制组装顺利完成,为产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长虹e-Flash200A超高剂量率电子射线放射治疗系统
此外,长虹还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势,积极发挥资本引领作用,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推进下属优质企业引入具备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资源的战略投资。
总之,奔赴于数字化未来的星辰大海,长虹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守长期主义,稳扎稳打布大局,落实笔,创造增长飞轮。
科技日新月异,新时代光速到来。纵览长虹的数字化征程,得益于行之有效的持续探索,可谓成绩斐然:一是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持续保持千亿级规模发展态势,并重返全国电子百强前十。家电产业稳步发展,全球年出货量突破3400万台。高速背板连接器、轨道交通电源系统等产业细分领域,始终保持“国内第一”。冰箱压缩机产业,连续12年“全球第一”。二是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坚持联合创新和自主创新双轮驱动,FLASH放疗设备、高速背板连接器等一批重大项目取得关键技术突破,推出了全球首台人工智能大模型电视、“新氧舱”全无尘新风空调、“冻鲜生”薄壁冰箱等一批新产品,获得2023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3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奖项。三是智造能力实现新飞跃。加快推进全球22个制造基地、65个制造工厂“智改数转”,建成四川首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运营质效大幅提升。
六十多年步履不停,书写“虹”彩万丈。长虹以制造为根基,以数智为引擎,从宏观到具体,从点到面,正在以踔厉奋发的创新精神与国家政策共舞,与时代回响,与科技同向,全力、稳健加速地奔跑于打造“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的道路之上,唱响新时代的中国制造最强音。
来源:微长虹
转载请注明来自石家庄天鲲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本文标题:《【分享】制造为“根”,数智为“擎”,奏响新时代长虹智造交响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