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再次聚焦“三农”,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擘画新蓝图。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3;粮食产量首破100万吨,成为全省5个产量“破百万”的产粮大市之一;六大优势农业全产业链总产值持续保持高增长,高标准建设广东(江门)渔港经济区,培育260个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数量居全省第2;60%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收窄至1.81:1……近年来,在系列中央一号文件指引下,我市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那么,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新信号?江门有哪些切入点、着力点?中央一号文件又将给江门“三农”工作带来哪些新启示?
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改革意味最浓,突出“以深化农村改革来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
走进恩平市沙湖镇和平村,茶枝柑长势良好。原先,这片坡地种植的是竹子,由于行情不好,逐渐荒了。为了寻找出路,村里请来了省里的专家,多次实地调研后,专家指出,坡地利于柑橘生长。但一片荒地怎么盘活?
江门在全省率先探索的“两预两委托”土地流转模式成了破题关键。和平村委会主任张卓儒介绍,农村土地经预整合和预流转,委托镇或村集体统筹经营,委托第三方统一发包公开招标,再引进农业科技公司种植茶枝柑,竹园地、荒坡地低效益问题便迎刃而解。“最近一造迎来丰产,预计总产值近千万元。”在和平村,江门市鸿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冯惠胜高兴地说。有了土地租金,和平村集体收入翻了一番,村民有了分红收入,还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近年来,江门深入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省级试点,坚持把抓典型村培育建设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有效整合集体资产资源,探索资源型、土地型、产业型、文旅型、“飞地”型等实践模式,打通了闲置资源的变现渠道。
改革,让江门乡村不断释放新活力。开平市马冈镇红丰村本是默默无闻的水库移民村,近年来乘着“百千万工程”东风,村里成立了开平市首家村级股份制强村富民公司,还成功申请了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第一笔集体经济信用贷款30万元。
“近年来,我们抢抓全国首个镇域行政区品牌‘马冈优品’培育建设机遇,大力发展马冈鹅产业,争取上级资金联合周围乡村发展‘马冈优品’旗舰店、马冈鹅预制菜和马冈凉粉研发推广中心、马冈鹅苗孵化基地等10多个项目,推动村组两级集体经济年总收入从数年前的34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逾180万元,红丰村也顺利入选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红丰村党总支书记梁日光说。
当前,全市已成立强村富民公司200多家,在全省率先实现薄弱村100%“摘帽”,6成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位居珠三角第2。
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给”摆在了国家安全的首位。
台山市北陡镇,坐落于此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江门)试验基地已连续四年承担国家南方耐盐碱水稻区域试验。试验面积从最初的2公顷扩大到了逾13公顷,每造试种的材料多达几千种。
“成立于2020年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江门)试验基地是袁隆平院士亲自挑选并派人合作共建的基地,为我国耐盐碱水稻试验事业发展不断作出贡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颜育民表示。
这里累计选育出“广红3号”“爽两优138”等多个海水稻育种材料或品种,已陆续应用于盐碱撂荒地,多次受到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表扬。
共同组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江门)试验基地的广东德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在水稻专家的指导下快速发展。“2021年起,我们在全省首批推行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服务。后来又自费买来省水稻所选育的象竹香丝苗的部分使用权,免费送给农户,迅速扩展到2万多公顷的农田上。如今,我们的丝苗米年销售规模扩大到6万吨,农民每亩地的收入能增加两三百元。”德天农业董事长蔡天比说。
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连续3年居全省前3,2024年全市粮食产量首破100万吨,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面积超3533公顷,连续六年获省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优秀。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深入推进“广东第一田”三年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全国种粮示范田,在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基础上持续担当作为。
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瞄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把县域当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战场,更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新会陈皮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榜首,陈皮、鳗鱼等六大特色优势农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增长15.5%;“江门优品”市县镇三级行政区品牌矩阵全面形成;海洋牧场产值超20亿元,建成162个重力式深水网箱,“台山1号”成为全省首个入级中国船级社的大型养殖装备平台,加快全省首个智慧农机产业园建设……2024年以来,我市不断延伸拓展县域产业链条,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农业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
在台山市四九镇瑷露德玛芦荟庄园,游客徜徉在百万株芦荟美景的画卷中。“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动芦荟种植、产品研制、科普旅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打造的多款芦荟产品年产值超过1.5亿元,成功创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芦荟主题AAA级旅游景区。”瑷露德玛芦荟庄园相关负责人说。
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后裔居住地——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先后建成霄南鲜卑古村落文化馆、源吉林甘和茶生产体验基地、源贺广场等文化阵地,打造鲜卑风情牛肉馆、鲜卑主题民宿,讲好鲜卑文化故事、凝聚民族团结,暨南大学在这里挂牌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
乘借中央一号文件东风,江门将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持续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围绕“建设岭南侨乡风韵、精彩山水文城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定位,引领带动全市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文旅产品提档升级,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县域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转载请注明来自石家庄天鲲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本文标题:《中央一号文件引领江门“三农”高质量发展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