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疑似天一发射车,个人认为应该是天二的)
天弓一型防空导弹是由台湾省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发的防空导弹,为天弓导弹系列第一型,也是当时世界上第三套配备相位阵列雷达的陆基型长程防空导弹系统。
重量:870公斤
长度:5.3米
直径:40公分
弹头:高爆炸药,破片
作战范围:100公里
制导系统:前中惯性导航、末端半主动雷达兼红外线导引
1958年,金门炮战爆发,因为担心金门炮战是中国大陆军队开始进攻台湾前的火力准备,台湾省的KMT政府向美国求助,而美国也响应求助,向台湾省军援一批MIM-14奈基-大力神防空导弹(台湾省称为胜利女神-力士导弹)
MIM-14导弹采用重500千克的T-45高爆战斗部,但是为了提高毁伤概率,可选装W31核弹头:可变核当量设计,核当量从2千吨,1万吨,2万吨到3万吨。而加装在MIM-14的W31使用了2万吨核当量的核战斗部配置。不仅如此,MIM-14还改进火控,允许其作为地对地导弹使用。在美国本土的MIM-14导弹几乎都装备了核弹头,而美军在海外的导弹基地则是常规战斗部和核战斗部混配。MIM-14的缺点是发射整备时间长、发射组需大量人力。
20世纪70年代,美军开始逐步退役MIM-14导弹,最后一个奈基-大力神导弹连在1979年于佛罗里达退役,至此,MIM-14导弹只剩下国外使用,而且MIM-14的技术在70年代亦已过时。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西方国家除美国外并没有其他先进国家开发长程区域防空导弹,而美国在60年代初期开始研发的爱国者导弹一开始只是作为取代MIM-14奈基-大力神与MIM-23鹰式导弹的后继装备设计,并且虽然美国有放出消息,但是初期反飞机型号在1982年才装备部队。而依旧使用MIM-14对空导弹的台湾省在更换导弹方面遭遇窘境。除非KMT高层突然旭日西升求助苏联,否则在一段时间内,台湾省无法从西方国家中购买最新的可用长程区域防空导弹。即使想采购爱国者,在1979年中国大陆与美国建交的蜜月期,美国政府也没有意愿让KMT买到最新的防空导弹。
当时以色列政府也遇到同样的情况,不过他们的解决途径是在1986年和美国合作开发箭式防空导弹,美国技术转移给以方制造的是当时更新颖的主动相位阵列雷达。
台湾省一时间手足无措,为了防止被突袭而没有反应能力,因此中山科学研究院着手开发新一代长程防空导弹,代号天弓计划。早期负责天弓导弹的单位为中科院第二研究所(导弹所),而当时的二所研发主攻为冲压发动机。当1979年天弓研发计划刚启动时,二所并没有意识到此计划将会是研发一整套完整的防空导弹系统,而且时任中科院院长唐君铂对二所的指示为:先作冲压发动机,尔后再作超性能防空导弹。但是在冲压发动机方面又遭遇了瓶颈。
1980年3月3日的中科院务会议上,时任国军参谋总长宋长志决定当时中科院执行的天弓、天马计划中让天弓计划进入优先级,并发展成防空导弹武器系统,1981年所列预算应以满足天弓计划为原则。不过在当时,中科院高层对研发整套防空系统仍有疑虑,二所所长刘元发甚至私下与后来成为天弓导弹计划负责人的陈传镐争执,希望让美国雷神公司或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协助开发,而在1981年中科院便致函给雷神公司希望协助开发防空导弹,但实际上雷神公司未曾履行。最后宋长志在院内简报时不惜表示如果不认真执行,那中科院就只有换人。
1980年,曾担任阿波罗登月计划火箭推进系统总工程师,美国航太推进系统公司总工程师的黄孝宗从美国回台,而高层因为天弓导弹计划停滞不前,故而顺水推舟,将天弓专案主持人从二所副所长茅奇骏更换为当时出任二所科技顾问的黄孝宗(后来成为中科院代理院长),天弓导弹在开发上才逐渐步上轨道。1984年,美国马夸特公司技术协助的冲压发动机测试大型风洞制造完成。同年年底,美国突然同意沃特公司输出冲压发动机技术,当时天弓导弹的冲压发动机的技术瓶颈才有进一步突破。
1979年天弓计划启动时分成两个开发项目:天弓甲型:采用冲压发动机作为推力,开发期程预估7年,1984年更名为天弓二型
天弓乙型:备案,采用固体火箭马达作为推力,开发期程预估4年,1984年更名为天弓一型
天弓甲型最初打算开发一款整合推进火箭与冲压发动机的导弹,但是在技术门槛未能突破且多次试射失败后冻结了后续计划,后续技术体系为天弓乙型衍生开发,而冲压发动机则成为雄三导弹的技术储备来源。
当时受到国外的如简氏等武器研究单位对天弓一型的错误研究误导,我国大陆对天弓一型早期的公开资料表示天弓一型只是鹰式的复制品,射程只有30-40公里,而天弓二型则是复制MIM-14,射程则为100公里。不过根据陈传镐回忆录可以得知,1981年中科院致函雷神公司无果之后,天弓一型导弹本体开发上全由中科院独自完成,外型参考SA-6导弹与爱国者导弹,导弹导引采双重寻标器设计为强化抗电子干扰能力,弹头设计采用与雄风一型反舰导弹同等重量加强导弹单发杀伤率。
在使用何种搜索雷达方面,天弓计划办公室在开发初期便力排众议强调非相位阵列雷达不可,而台湾省在相位阵列雷达技术方面不足,最后在1983年决定和开发AN/SPY-1 3D相位阵列雷达的美国无线电公司合作引进技术,开发后来的长白相位阵列雷达,并由中科院第三研究所(电子所)负责。
1986年,天弓一型的半主动导引寻标器及红外线寻标器全备弹完成测试,同年7月实施先行量产。同年12月15日,命名为中正100天弓一型的首批天弓一型导弹正式出厂,当月22日进入军队进行测试。
天弓一型导弹分别储存于导弹箱中,发射单位为4枚,全部置于牵引式发射车。初期天弓导弹没有装备搜索雷达+指挥系统,目标搜索和锁定仅仅依靠台湾省内修改鹰式导弹照明雷达的天合界面导引,原计划配备的长白相位阵列雷达在开发过程遭遇许多技术问题。
1987年,国军计划于10月12号在台湾新竹陆军湖口基地实施大规模的实兵演习,计划代号侨泰演习,在此次由时任参谋总长郝柏村主导的演习上,公布了天弓一型的初期构型。在对构型经过各方面的修改后,1989年9月25日,正式版的天弓一型导弹和发射装置正式移交给台湾省陆军,而带有雷达等指挥装备的全功能的天弓防空导弹连则要到1993年2月正式服役。
天弓一型导弹在发射之后,初期透过惯性导航等方式朝目标飞行,末端则交由中科院研发的CS/MPG-25照明雷达进行末端归向。天弓一型因具备惯性导引不须如同胜利女神导弹、标准一型导弹让照明雷达全程全时导引,因此具备有限度的多目标接战效能。天弓导弹的外型虽与爱国者导弹类似,然整套系统更类同于美国标准二型导弹:从长白雷达、分时照明导引模式、红外线/雷达双寻标器的引入,都与标准导弹家族雷同。
至于一个天弓一型导弹连的配备,则是有:一台长白雷达、2台照明雷达和10辆发射车。
1993年,天弓一型全系统在连续执勤战备三个月之后立刻实弹射击非直线航线而是五种不同的战术回避动作的靶机。于是台湾陆军总指挥部和空军指挥部找美国协商测试天弓一型对照当时装备的爱国者导弹,不过美国方面表示拒绝,除非把连续执勤三个月后立刻实弹射击改成两次训练目标实弹射击,而且靶机必须是直航线,还要在命中率最高的高度。
在和美方谈判陷入僵局之际,台湾省军方和中科院根据收集资料等方面获得一个消息: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爱国者导弹表现很不理想。陆军总指挥部及空军指挥部当时决定全买天弓,不买爱国者。不过和当时使用的爱国者PAC-2比,缺点也很明显:爱国者只要一辆雷达车就搞定搜索及接战,天弓一型需要一套长白和两套照明雷达
使用国家:中国:台湾省陆军
转载请注明来自石家庄天鲲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本文标题:《中国台湾省天弓一型防空导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