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几种治疗方法
1、温州医学之盛,有两个闪光时段,一是南宋,一是晚清民初,很有一些值得 我们为之骄傲的东西。南宋的“永嘉医派”,围绕编著、增修、校正、评述、批 评易简方,开展热烈的学术研究和论争,其学术成就足以与河间、易水鼎足 而三,共同开创了宋金元时期医学学派争鸣、 学术繁荣的局面,而在中国医学史 占有一席之地。近代温州以利济医院、利济学堂为代表的灿烂的医学文化, 更是 异彩纷呈,名医迭出,佳作屡见。本书编录近代温州医学著作,包括利济医集、 永嘉先生伤寒论讲义、松龄医铎、华佗疡科拾遗四部分。(第一节介绍利济医学堂基本情况,第二节 陈虬、陈葆善的医学著作,第 三节徐定超生平与医学著作,第四节徐润之生平与医学著作,
2、第五节分析近代温 州医学繁荣的时代背景,内容颇丰,篇幅过大,从略。此处节选其第六、七两节。) 六近代温州医学的四位代表人物,出身身份各异:陈虬为思想家兼医者,陈葆 善为陈虬弟子,正式科班出身的医学家,徐定超则属官僚而兼医者,而徐润之乃 出身中医世家的民间医生。他们的从医目的、医学经历不同,医学思想自然有别, 分析其异同,颇具意味,也更全面深刻地反映近代温州医学的概貌。除了办学、办医院、办报刊之外,陈虬的医疗实践活动大体有两个阶段:同 治九年至光绪六年,从因病习医,到临证议方,再到 3030岁时著蛰庐诊录, 此为一阶段;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从撰写霍乱病源方法论,到“瓯郡 霍乱盛行”,出为治疾
3、,再到总结编纂瘟疫霍乱答问为另一阶段。因病习医, 是旧时知识分子从医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学医始成,初出茅庐,牛刀小试,已 见其功。陈虬博览医籍,发皇古义,奠定扎实的医学基础;临床实践,阐理精微, 疾病疑似之间,脉症参合,辨明是非,认清病源,善用经方加减治奇病。陈虬治 疑难病症,对证用药,每起沉疴。陈氏体验“认症之诀,当于反正疑似处辨别明 白,自解自难。久之,自有一种真正道理,横飞跃出,焕然于心目之间。特非多 读书、多临症者,亦断不能有此境”。此时医学已颇具水平,入一定之境,但中 年以后思想成熟,便投身政治,中举、三次会试、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办学堂、 办医院、办报刊,更成其践履躬行维新事业之一
4、绪,虽也撰写利济元经等医 学理论著作,但已无暇参与具体医疗活动。陈虬亦自叹息,“吁!安得潜心医学者,与之参究其间哉”!其后以拯危救困的姿态投身防治霍乱,对霍乱病因病机的理论分析,病证症状的诊治措施,具体的方剂药物,都切中肯綮,贡献卓著。瘟疫霍乱答问后收于中国医学大成,主编曹炳章誉其“试之多验,远近 传抄,时医奉为圭臬。先生且昕夕出诊,不以为苦,活人无算”。这一阶段治病 救人的医疗活动,更带有拯危救困的政治色彩。陈虬的医学活动说明,陈虬是思 想家、政治家、维新志士,而医事不过是其“余业”而已,他只是一个“兼职医 学家”。陈虬作为维新思想家,但医学思想却是相当保守,相当陈旧的,这主要表现 在医学理
5、论认识中过分地强调五运六气学说。在他早年的医学著作蛰庐诊录 中,就以运气作为分析病情的主要依据;至创办利济医学堂,更视运气为医学之 本,其言“夫方技之学非专不成,然非博通则技亦无由而精,若能于运气、胜复、 加临之义,参以太乙、壬遁、孤虚之术,贝U U不合者鲜矣!由其道而精之,风角、 候气、运会诸家举不外此”,所编基础教材利济元经即以运气居首,而编元 经宝要时将运气与藏象、经脉相提并论,视为全书之要,为此还专门著有医 历答问、医历表等;晚年撰瘟疫霍乱答问,开章明义便以五运六气司 天、在泉阐述瘟疫霍乱的发病、病因和病情,直至回答“运气之说或多不验,故 自来医流多不甚信。何先生持之甚坚”的疑问时,仍
6、曲与辨说:“此当旁参他术方验。精于此学乃知五行家言出于吾医运气。但当曲类旁通,沿流溯源,方能得 其肯綮耳。而与医最密切者,则九宫紫白之法。”运气之学是陈虬自始至终坚持 的学术基础。但是,自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之后,运气学说日渐衰微,清代医界言 运气者已寥寥无几,而陈虬却视为其学之本,这颇引人深思。实际上,这也与陈 虬的整个思想相统一,利济学堂报例提倡“堪舆、壬遁、星平”,报国录 按照“奇(门)遁(甲)”、“九宫紫白法”列阵图,甚至依靠五运来认识过去、 预测未来,心战下说什么“金行应运,得时者胜”。这些沉重的古代方术迷 信包袱,是陈虬思想中落后的一面,在当时就曾遭到谭嗣同的剧烈反对:“其阴阳、五行、
7、风水、壬遁、星命诸说,本为中学致亡之道,吾辈辞而辟之犹恐不及, 若更张其焰,则守旧党益将有词,且适以贻笑于外国,不可不察也! ”维新思想 家也不可避免地有着旧的痕迹,新旧思想很奇怪地交错在一起,表现出自身的矛 盾。这些都提示我们,今天当然更要批判地继承。最后谈谈利济医院、医学堂运作中的一个问题:医院、医学堂“历办一十七 年,两院亏折甚巨。通盘筹算,微特院董垫款五千余元无归,即报馆各股除已付 外,尚二千余元,郡院亦无款可抵”,“历办十有余岁,亏折凡六千金,学报、 医校于是停办。未几,不特郡城医院岌岌欲坠,而瑞安原有之院亦相形无起 色,以至于今”,经济困窘,入不敷出,无力继续运作而最终倒闭。分析其
8、经济 运作,除院董股金外,收入主要有三:一是社会捐款,二是诊病医润,三是生徒 学费。但陈虬似乎一心只顾社会效益,从未想到开源:“从无妄取捐润,以医为市,致妨利济本旨”;“在院满十年者视所入医资多少,不足三十六千,则院中 代为补足其数”,还可以“减润出诊”,生徒则“所得医润各如所入给还”;“学 徒入院,岁计院中开费,如教习薪水、房租、伙食等项,每徒约共费银洋三十六 元,院中仅收十二元,每徒须垫给银洋二十四元”。陈虬具有浓郁空想社会主义 色彩的经济思想,可能还有“君子喻于义”的传统思维方式,最终导致医院、医 学堂在经济上破产。陈葆善为陈虬弟子,利济院次“道一”,正式科班出身且以医疗为职业的医 学家
9、。所以,他的医学思想质朴无华,切合实际,所著诸书也属深有心得者,亦 如其所言,“寝馈既久,妙悟良多,一得之愚,颇足自信”。他从实践中悟得“伤 燥之理及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为治燥气之主方”,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发 挥光大素问原已逸脱的“秋伤于燥”内容,著成燥气总论,进行理论推 阐,明本义,述病理,详脉候,出治法,自成一家之言;又辑燥气验案,反 复辨难,所录诸案,意在独抒心得,不拾陈言,尤见得心应手。二书相互印证, 一则推阐病源,举其纲目,一则证之实践,穷其变化,非深明医理,久久沉浸医 事者不能为。白喉条辨则是运用燥气理论认病识证,为解决现实的疫病治疗 的专著。值得注意的是,陈葆善回避了乃师陈虬
10、所津津乐道的运气学说, 基本上 是依据现实的证候病情、治疗效应进行辨证论治,这就反映了一个医学家重视实 际,立足临床的本色。他的本草时义,阐释药理,探讨药物,辨别药材品种、 规格、等级、产地、炮制、时价,亦非别具心得者不能为。所以,陈葆善是有深 厚理论功底,有丰富实践经验,有创见有心得的临床医学家。徐定超则属官僚而兼医者,他博览群书,深嗜医籍,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 身为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业馆教员兼管理官,有条件与中外医士朝夕共事,研讨医 理经义,接触西医知识,他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研究新问题;而官员的身份也 使之站在全局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因此,识见就有高人一筹之处,而且,他的 意见可以通过行
11、政渠道直接通达上层, 从而产生影响。相形之下,他的医学造诣 尚不突出,永嘉先生伤寒论讲义内容朴实平淡,中规中矩,符合教学要求, 却缺乏理论创新,也没有多少特出之处。而他的医疗实践,则缺乏资料,无从评 说。徐润之是出身中医世家的民间医生, 毕生从事医疗实践工作,所以,一切从 实际出发,一切为临床服务,不尚空谈,不迷信经典,不畏惧权威,成为他的基 本思想。根据温州地区病多温热、温疫的实际情况,他提倡学习叶天士的温病学 说,而对历来尊为医圣的张仲景,认为“我国医学,黄岐而下,首推仲景,然卒 病六卷,书已久佚,而温热、温疫诸论,亦无从考究”,“而温症一门,实为 仲圣之一大缺点”,这可以称得上勇气可嘉,
12、不畏权威。接受了现代西医的解剖 生理学知识,他勇敢地对中医视为经典的内经、难经提出批评,松龄 医铎首编即医界通邮,意在中西医之间建立联系,以很大的勇气“不揣固 陋,摘素问、灵枢、难经二一节,证以泰西之医说,非敢薄古人 也,意谓岐黄卢扁乃中医之圣,及读其书,参以质家之言,犹不尽符合”。囿于 原有的知识结构,他无法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西医知识,所以,民国平阳县志 评论说:“谓内经古说与西医实验不符,其于阴阳藏府诸说概加排斥,实与 所著他书相抵牾。而于西医究未入门,不如弗作之为愈也”。但这种见解还是值 得称道的,不迷信经典的勇气也属难得。此外,针对清代流传最广的妇产科著作 达生篇“慢临盆”之说,特别提出
13、“勿临盆”;批评儿科名著福幼编强 立急惊风、慢脾风名目,妄用星、附、枳、朴温燥之剂,而主以清热凉润治疗。 这些都是深于医者的经验之谈,是毕生医疗实践的切身体会,而不盲从,有主见, 敢于言其所言,是有其深刻的实践底蕴的。他的医学著作,通俗普及,细致详尽, 虽少创见,却都是切切实实的临床经验结晶。陈葆善、徐润之,以医疗为职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事中医临床实践 工作,为救治百姓疾苦埋头苦干,略有所得则笔之成书以传后世,以他们的临床 心得经验丰富医学内容,促进医学发展,他们是千百温州医生的代表人物, 也是 温州医药事业的中坚。陈虬、徐定超,思想深睿,学识渊博,眼界开阔,主持医 学教育,桃李遍天下,
14、身处高位,所与交游者多达官贵人、学界巨子而为一时精 英者,因此地位自与普通医家异,他们的意见、看法往往可以左右医学的发展大 局,因此影响也就更为深远。七本书编录近代温州医学著作,包括利济医集、永嘉先生伤寒论讲义、 松龄医铎、华佗疡科拾遗四部分,共 1313种。诸书版本已如上文所述, 除瘟疫霍乱答问、白喉条辨、燥气总论、燥气验案外, 都属孤 本,难以对校,所以这次校正参阅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证治准绳、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读、医学心 悟、医门法律、医宗金鉴、伤寒来苏集、温热论、温热经 纬等医籍进行。整理校注的要点如下:(一)各书目录及华佗疡科拾遗各证治“研究法”,汇集为全书目录
15、, 以便查阅;目录与正文有不符之处者,均按正文径行改正。(二) 原书正文内的双行夹注,均改为单行小字注文。(三)采用简化字横排、标点,但方剂煎服方法“右几味”的“右”字, 未作“上”字改动。(四) 尽量保持本书原貌,一般不改原著用字,药物剂量仍用斤、两、钱、分,不改为法定计量单位克(g g);“症”、“证”的使用意义不同于现代,一律不作改动;当时的西医解剖名词如“脑气筋”、“汗核”等,均不改用现通用 名“脑神经”、“汗腺”。(五)药名有用异字俗字者,均改为通用名,如泽泄、山查、版蓝根、殭蚕、 紫苑,改为泽泻、山楂、板蓝根、僵蚕、 紫菀。(六) 各书均撰提要一篇冠于篇首,概述其作者、版本、始末、
16、内容。本书整理校注工作,得到了温州市科委、温州医学院、温州市图书馆、上海 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天津中医学院图书馆、平阳县卫生局、平阳县中医院的大力 支持,得到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陆赋生、温州医学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联 合招收的研究生薛轶燕、平阳县中医药学会卢成旦、李绶运同志的热情帮助,我 们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我们借本书出版发行之机,对我们的同志瞿汉云先生表示深切的悼念 追思之情。瞿汉云先生素来热心地方医药文化事业,对利济医院和医学堂倾注了 全部的热忱和精力,取得的学术成果令人敬佩;他抱病参加本书的编辑筹备工作, 这种敬业精神令编辑组的全体同志感动不已;而在本书刚刚开始校订工作之时,
17、他却离我们远去了,这更令人痛心流涕。他留下的瑞安医学史略和瑞安卫 生志,成为本书重要的资料来源。现在,我们谨以此书祭奠他的在天之灵,愿 他在冥冥之中分享这一饱含他的期望和辛劳的成果。温州文献丛书医药卫生编辑组 20032003年5 5月时觉按:温州近代医学著作集成为温州文献丛书第一辑之一种, 是温州市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经编辑组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历时二年, 方得告竣。温州医学在南宋和晚清民初,很有一些闪光点。南宋的“永嘉医派”,围 绕编著、增修、校正、评述、批评易简方,开展热烈的学术研究和论争, 其学术成就足以与河间、易水鼎足而三,共同开创了宋金元时期医学学派争鸣、 学术繁荣的局面,而在
转载请注明来自石家庄天鲲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本文标题:《感冒的几种治疗方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