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安处是吾乡——郴州资兴6万多移民搬迁30周年纪实
湖畔安处是吾乡
——资兴6万多移民搬迁30周年纪实
![湖畔安处是吾乡——郴州资兴6万多移民搬迁30周年纪实](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images/2016-12/30/01/res03_attpic_brief.jpg)
■编者按
6万多人迁移,少有先例,如何移?资兴市委、市政府大胆决策,依托山水资源,做活“水文章”“唱山歌”“走水路”,闯出开发性移民新路。30年变迁,目前东江湖成为身披7块“国字号”招牌的旅游区,资兴6万多移民也在市委、市政府引领下,创造更加富饶、美丽、幸福新家园。
感受东江移民之变,就像品读一部温暖人心的励志史。今天,《湖南日报》推出长篇通讯,讲述资兴移民的故事,敬请关注!
记者 白培生 通讯员 王跃华 朱孝荣 何志强
30年,于历史很短,犹如白驹过隙;但对个人很长,足以刻骨铭心。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有着“东方瑞士”之称的东江湖,碧绿的江面上烟波浩渺,一如往昔迷人。
资兴市白廊镇江口村61岁的村民吴庆英正在自家果园忙活。30年前,他跟其他6万多东江移民一样举家搬迁。如今,他家有了果园,建了小洋楼,生活富裕。他感慨:“还是现在的日子好!”
众志成城,青石板上建家园
1986年8月2日,随着东江大坝重达240吨的巨型铁闸落下,奔腾的东江被拦腰锁住,高峡出平湖。随之而来的,是库区11个乡67个村的6万多移民离别故园、举家搬迁,迈出了开荒拓土、重建家园的步伐。
“那时的条件真苦!”吴庆英说,当年自家兄弟4个再加上父母妻儿老小11人,要住、吃、穿,靠什么来维持?为让移民移得出、安得下、稳得住,当时,资兴市委、市政府借鉴中外水库移民的经验和教训,根据当地实际,作出了“少迁多靠,开发式移民”的决策,大多数移民后靠安家落户,少部分外迁至资兴其他乡镇。
重建家园,建房是关键。曾任东江库区管理局安置科副科长的邓广钢说,早在1978年就开始进行移民建房试点,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图纸的方式施工建房。1982年又引入承包机制,由移民户按标准包干。
“红砖石灰自己烧,河砂石头自己采,既方便移民,又节约资金、劳力,调动了移民的积极性。到1992年,共完成移民建房21.8万平方米,人均达到30多平方米。”邓广钢说。
水、电、路“三通”,是生产生活必备条件。邓广钢介绍,移民初期的水利建设以外迁安置区为重点,修建了很多蓄水工程、引水工程等。1983年,把水利建设重点转向了库区。
杨洞水库配套工程就是其中一个。移民办投资70余万元,建成标准化溢洪道,增加库容300万立方米,另外投资20多万元,整修干渠,解决了干渠沿线原有5000多农民外迁、后靠移民生产、生活用水。
此后,资兴市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库区和外迁移民的基础设施建设。仅2015年,市移民开发局就投入2085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公路47.11公里、码头(渡口)11座、农田渠道6.4公里,改造农村用电低压线10.8公里,并投入803万元进行滑坡处理、塌岸治理、垃圾池及污水处理。
虽然故土难离,然而有了党和政府的关心,东江库区移民不等不靠,重建家园热火朝天。台前村是白廊镇一个移民后靠村,东江水库形成后,全部稻田被淹,全村仅存荒坡地1052亩,是库区移民后靠村人均土地占有量最少的。两年过后,移民住房建好了,村组道路修通了,居住环境改善了,村民们安居乐业。
开发创新,自力更生奔小康
东江湖建库后,资兴最富庶的农业区被淹没,曾经的“粮仓、林海、油库”随着湖水到来,瞬间化为乌有。
“万顷良田万声歌”已成往事,今后出路何在?这是摆在东江移民面前的一道难题。
资兴市本着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的思路,立足山水资源搞开发,精心制定了果茶、渔业、水电、旅游等专业开发规划。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唱山歌,走水路”,改补偿性移民为开发性移民,以科教兴业为重点,建立市场、科技、产业、经济四位一体开发体系,率先在全国成功走出一条开发性移民新路。
丢下了手中的犁耙,放下了砍树的斧子,那时,移民们真有点不知所措。为解决移民的生计问题,资兴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引导移民在荒坡上开荒种果、在大库中投放各类鱼苗,引导移民从事捕捞;一方面选送不同文化层次的移民到各级大中专职业院校学习果茶、水产、造船等技术,聘请专家学者到田间地头培训技术人才,走“科技兴库”之路。
后靠荒山土地贫瘠,清江移民李万利趁着水位还没有淹没老村,带领全家掏尽当地30多户老粪坑的沉渣,挖尽全村阴沟里的淤泥,转运到果园去改良土壤。如今,李万利一家开发果园120多亩,农大毕业的儿子李世孝更是嫁接培育了柑橘、蜜柚、水蜜桃、夏橙、枇杷等10多个新品种,家庭农庄四季水果飘香,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果大王”。
后靠移民艰苦创业,外迁移民也不甘落后。在资兴蓼江镇,只要提起刘庚文,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1960年出生的刘庚文,从原旧市乡江口村外迁至蓼江镇水口村后,承包110亩山林开荒种果,几年下来,果园给他带来了丰硕回报。随后,他尝试土地流转承包,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水稻。2013年,他种的80亩双季稻亩均年产量达到800公斤,240亩单季稻亩均产量达到550公斤,总产量近20万公斤,产值50多万元。
目前,东江移民共开发种植柑橘7.2万亩,还有3万余人从事水产畜牧、旅游等产业,移民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绿色发展,和谐富民展鸿图
东江移民的发展变化,令人感动,催人奋进。
清江镇绩坪村是一个整体后靠行政村,关闸蓄水前的198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20多元,后靠搬迁后的1987年,人均收入降到110元,通过发展柑橘产业,如今全村400多人人均存款已超过3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湘南水中镇,东江湖中花”,地处东江湖核心景区,拥有“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4块“国字号”招牌的黄草镇,更是凭借旅游名镇的优势,成为资兴绿色经济发展领头羊。
走在白廊境内东江湖环湖路上,一幢幢小别墅式农家小院在青山绿水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镇里人说,在保证东江湖不被污染的前提下,目前,白廊镇已发展农家休闲游40多家,一条农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带初步成型。
“移民不稳,资兴不稳;移民不富,资兴难富;移民不小康,资兴难小康!”采访中,资兴市委书记黄峥嵘条理清晰地说,进入21世纪后,资兴必须坚持旅游为先、绿色发展,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走“生态资兴”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湖好水是资兴最宝贵的财富,保护好东江湖,就保住了资兴的未来!”资兴市委副书记、市长罗成辉表示,必须对东江湖实施最严格的保护。
为此,早在上世纪90年代,资兴就确定了对东江湖实施立法保护的工作目标,并于2002年由省人大正式颁布施行《湖南省东江湖水环境保护条例》,在全省率先实现对单一水体立法保护;同时积极探索生态红线制度建设改革,将东江湖流域4县成功纳入省首批生态红线制度建设改革试点。
近年来,资兴又成功争取了国家“一湖一策”和亚行贷款项目16.2亿元资金,用于东江湖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开发,先后实施了关闭矿山、网箱上岸、禽畜养殖污染防治、船舶污染综合整治、村镇生活污染综合整治、环湖农家游餐饮污染整治、环湖农村建房环境整治、旅游旺季限票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大了东江湖保护力度。此外,成立了东江湖水环境保护和东江湖渔业可持续发展两个院士工作站,为东江湖保护与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在不久前闭幕的资兴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坚持生态优先,推动建立东江湖生态补偿机制和战略水源地保护基金,探索东江湖司法保护机制,保障东江湖水资源永续利用”等内容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6万多东江移民必将迎来更多、更大的发展机遇。
目前,东江湖已成为我省唯一拥有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森林氧吧等7块“国字号”招牌的旅游区,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据统计,今年1至11月,资兴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59.3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7.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23%、27.15%。
30年弹指一挥间,走过了搬迁、重建、发展、转型、崛起这一段段辉煌历程的6万多东江移民,在党和政府引领下,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美好幸福的生活,在小康之路上,越发自信,越发坚定。
■记者感言
资兴6万多东江移民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建设了美好家园。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唯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才有小康道路上的满满收获!
转载请注明来自石家庄天鲲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本文标题:《湖畔安处是吾乡——郴州资兴6万多移民搬迁30周年纪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