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黄 烨 唐潇伦 周祎欣 邹 潭 摄影记者 闻人达 俞中岳 徐志达 赵颖硕
作为嘉兴的主城区,南湖区这片土地经过岁月的磨砺,有着历史的沉淀,有着红色的信念,有着澎湃的发展,有着幸福的生活……
2023年,南湖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001.92亿元,首次跻身“千亿俱乐部”;夺得全省制造业领域最高荣誉“天工鼎”;全区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42:1,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今年上半年,南湖区又捧回全省“科技创新鼎”……
时间向前,城市向上。“建强主城区、提升首位度”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共识,南湖区上下正蹄疾步稳,奔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
从过去到未来,在岁月沉淀中积蓄力量
在南湖区,过去和现在不断交织重叠。
市中心的月河,是运河的一条支流,因“其水弯曲抱城如月”而得名,明清以来月河一带已形成繁华街市。
“来试试本地小吃吧,梅花糕、萝卜丝饼都有。”“卖糕点啦!橘红糕、绿豆糕……”行走在月河历史街区,叫卖声不绝,这些声音仿佛穿越时空,和几百年前的繁华市井重合。
石桥、弄堂、旧民居……月河历史街区,就像是隐藏在快节奏都市中的一处时光倒流的秘境。穿过一条小巷,来到另一条小街,景色总是在不断地变换。
今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嘉兴,是全国唯一以“原生态”的大运河为环城河的城市。
时光的长河,在南湖区静静流淌而过,滋润了这片土地。
从月河历史街区漫步而出,往南走1公里多,就能抵达嘉兴这座城市的原点——子城。子城始建于三国吴黄龙年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嘉兴最早的城垣,也是嘉兴历代府衙的所在地。
时光流转,子城并未沉寂。清早,老人们在这里相聚打太极舞剑;周末,家长带着孩子沉浸式感受历史。从舟楫往来的繁华时代走来的子城,以它独有的方式,续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传奇。
从子城出发,沿着城市的中轴线再往南,就能抵达南湖。
轻烟拂渚,微风欲来,南湖盛景,美不胜收。
在南湖湖心岛畔,红船静静停泊。岛上烟雨楼与红船遥遥相望,厅堂里楹联醒目高悬:“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透过南湖烟波,似乎能看到百余年前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回头看湖心岛上游客如织,不禁感叹先辈为我们开创的和平盛世。
在不断凝视历史的过程中,红船精神在南湖畔代代传承,红色血脉在红船旁生生不息。
从0到1,在科技创新中触发奇迹
一条路,如何连续创造从0到1的奇迹?
让我们把目光放到亚太路科创带。
20余年的时光,一颗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2003年底,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成立,成为浙江省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的先行者、引领者。
清华长三院的落户,彻底改变了南湖区科技创新工作的局面。通过改革创新,科创成为南湖区发展的最大优势,为南湖区招才引智,引进人才企业、科创型企业增添了巨大助力。
一颗石头,激荡起一池水花。紧抓清华长三院落户的契机,南湖区谋划建设了嘉兴科技城,建立起大院名校、创新平台发展新格局。
继清华长三院后,南湖区又陆续引进了浙江中科应用技术研究院、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南湖交科院等一批“塔尖重器”。“院地合作”重在合力推动科创与产业的结合,让科技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亚太路汇聚起令人惊叹的科创资源,成为引领驱动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如今,亚太路科创带拥有以新一代微电子、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三大核心主导产业为主的新兴企业3000余家。像创口贴般贴合人体皮肤的“柔性心电贴”,比市面上的产品尺寸更小、集成度更高的无线耳机,能够“一键助针植入”的半植入式血糖监测器件……在亚太路科创带两侧,一个个神奇的“黑科技”炫目耀眼,令人应接不暇。
亚太路科创带,不断创造从无到有的科创奇迹,在城市创新区,南湖区同样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老城发展“破局”,是民生,也是新生,同样需要从0到1的勇气和魄力。主城区各处,不断绽放蝶变的希冀。
今年6月,南湖区城市创新区2024年重点项目攻坚暨二季度集中开工仪式在市区创业路商办项目现场举行,城市创新区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解放街道创业路商办项目、建设街道都市广场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嘉城集团大运河文化公园(嘉兴段)建设项目二期……8个项目汇聚于此,参与一场盛大的城市蝶变。
从智慧车间到美丽乡村,让美好生活满足想象
初冬的南湖区,天朗气清。走进敏实集团园区,一座现代化的美丽工厂赫然矗立,其内绿树成荫、流水潺潺,鸵鸟在楼外悠闲散步,松鼠在林间奔跑跳跃。原来,工厂园区也可以像森林公园一样美丽。
一门之隔,则是高科技满满的工作区域。敏实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汽车外饰件和车身结构件供应商,在14个国家设有77家生产基地和5家研发中心。
科技与自然相得益彰,让工作和生活更加美好。
美好的生活不仅仅在城市,也在南湖区的乡村。事实上,在南湖区,城市与乡村的边界逐渐消弭。“分不清哪里是城,哪里是乡”,朴素的话语,正是老百姓对南湖区乡村最直观的感受。
乘着101路公交车,就能穿过喧嚣的城市,驶向美丽的乡村。2023年,南湖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1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42:1,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今年,南湖区又发布了《2024年南湖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之首善之区工作要点》,进一步筑牢共富基石。
南湖区通过方方面面的工作,润物无声地改变百姓生活。
南湖区持续打造“南湖有戏”“歌城”等特色文化品牌,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体系建设,不断提档升级“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目前,南湖区幼儿园共有集团化学校15所,中小学共有集团化学校9所。南湖区与全国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相继创办了北师大南湖附校、东北师大南湖实验教育集团、清华附中嘉兴学校等学校。
一直以来,南湖区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2020年,南湖区启动了区人民医院项目,这是近年来全区投资最大的民生实事项目……
一点一滴的变化,让百姓的生活激起幸福的涟漪。在南湖区,美好的生活满足市民的期待。
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
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编辑部主任陈利云:
十几年前,我以记者的身份来到嘉兴采访嘉兴的科研转化成果。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科研成果转化日新月异。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并且深入了解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这里汇聚的创新思维模式和前沿科技成果,令人耳目一新。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将专业技术和产业发展实实在在地联系了起来,推动经济发展,让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人文与科技齐飞
新民晚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杜旻:
上海和嘉兴都是长三角重要城市,我已经记不清来过嘉兴多少次了。嘉兴是一个很有人文底蕴的旅游胜地,有时候,我会带着家人来嘉兴寻味、赏景。此次,瞻仰了红船,又让我有了新的感悟。
我还感受到了南湖区科技创新的魅力。我以前采访过不少研究院,但像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这样的依然不多见。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聚集了顶尖的学术和人才资源,还为院校和企业对接提供了土壤,转化科研成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让人印象深刻。
企业往高攀升、向“新”进军
厦门晚报副总编辑陈进:
走进南湖区的企业,看到了企业往高攀升、向“新”进军的“热闹”场面,更看到了南湖区企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前行与突破,我相信,未来嘉兴制造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转载请注明来自石家庄天鲲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本文标题:《历史照亮当下 科创点亮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