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陈彦霏
每天,在四川宜宾三江新区“时代长安公司”生产的动力电池电芯,都会源源不断地运抵重庆长安汽车工厂,装配“长安系”新能源汽车,再销往全国。一辆“重庆造”的新能源汽车,离不开四川的配套产品,这是“一体化”的生动诠释。
近日,工信部2024年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公布,总规模超6500亿元成渝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继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上榜外,川渝再下一城,这是“高质量”的有力印证。
走过五年,川渝携手下好“一盘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实走深,增长极和动力源特征显现。今年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891.40亿元,同比增长5.6%,经济总量加速接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
川渝两地产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推动“双城记”加快步伐;区域协调发展的双向奔赴,让经济圈持续“上新”。
全国约10%的汽车实现“川渝造”
已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
区域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势头愈发强劲。这是12月27日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年)》中,对过去一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评价与总结。
“区域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势头,从川渝“抱团”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探索路径中可见一斑。今年上半年,重庆汽车产量重回全国第一城,而几乎每一辆“重庆造”的新能源汽车,都离不开四川的配套产品。
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理念之下,川渝两地已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拥有45家整车企业和1600多家配套商。数据显示,2023年川渝两地共生产汽车329.3万辆,全国约10%的汽车实现“川渝造”。
2023年,宜宾动力电池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成为全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最全、配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随着川渝产业融合度不断提高,“四川造”锂电池销往重庆整车企业,“重庆造”汽车销往全国各地,与此同时,重庆还有10多家锂电企业为宜宾锂电池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
伴随新能源领域的合作越走越深,锂电企业持续布局川渝,带动2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随之落地,一条涵盖锂材生产、电池制造、技术研发等的全产业链的万亿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成渝氢走廊已初见雏形
现代产业协同发展交出满意答卷
“差异定位、协同发展”这一发展理念,于成渝氢经济带的建设中同样有着显著深刻的体现。
以成都—内江—重庆为主轴,以德阳、自贡、内江、宜宾等沿线城市为节点,川渝携手打造的“氢走廊”跃然而生。
在这条“氢走廊”中,川渝两地围绕氢能产业研发、制造、应用领域,建立成渝地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合作机制,共出台产业相关政策30余项,形成了以产业规划为引领、安全保障和财政支持政策等为支撑的产业政策体系。
东方电气(成都)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在德阳示范基地开展了多项具有开创性的研究与实践,推动了氢能技术的国产化进程;重庆市九龙坡区作为“成渝氢走廊”的起点之一,正聚力打造“西部氢谷”,已集聚德国博世、庆铃汽车、国鸿氢能等头部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配套体系。
“目前,两地已累计投入运营氢燃料电池汽车1000余辆,建成加氢站20余座,互联互通的成渝氢走廊已初见雏形。”东方氢能产业与市场开发部副部长曹智会表示。
现代产业协同发展,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目前,川渝两地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优势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培育形成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过1.6万亿元,装备制造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2万亿元(不含汽车)。
高效综合交通体系跑出加速度
让两地资源要素流动更频繁
无论是现代产业的协同共进,还是助力产业的迭代升级,均需要高效综合交通体系的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5年,也是两地不断打通交通瓶颈的5年。
12月27日,四川达州到重庆梁平环线短途运输航线正式开通。7名乘客通过网络平台“抢票”成功,登上首航飞机。这是全省首条通航载人运输航线,同时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条跨省市同行载人运输航线。它的成功开通,意味着川渝之间又多了一种快捷、舒适的出行选择,两地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一天之后,成达万高铁迎来新进展,全线控制性工程——遂宁涪江特大桥主塔顺利封顶,至此,全线4座控制性桥梁主塔全部完工。西起四川省成都市天府站,途经四川省资阳市、遂宁市、南充市、达州市及重庆市开州区、万州区,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达万高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抢抓四季度最后的黄金施工期的,还有成渝中线高铁项目。不久前,该项目重庆段最长桥梁——淮远河双线特大桥,完成连续梁合龙。作为成渝间最顺直、最高效的客运直连通道,通车后,成都到重庆的高铁车程将缩短到50分钟以内。
数据显示,成渝高铁全年发送旅客数量由2021年的3869万人次增加到5000.9万人,创历史新高,“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初具规模。不断提速的交通建设,编织起更加细密的交通网线,跑出“新蜀道”的加速度,让双城的时空距离不断拉近。
重庆前沿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勇表示,成渝城际铁路等干线铁路与两地轨道交通就像主动脉与毛细血管,助力两地之间的迎来送往,让资源要素的流动更频繁。
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
推动川渝成新质生产力“首选地”
在西部(成都)科学城核心区,一座四面环水的“科创生态岛”承载着科技创新的未来。10月28日,这里诞生了成都首台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实现了成都造机器人零的突破。
科创生态岛是成都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的核心承载地。不过,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进程中,科创生态岛可以联动的创新力量远不止于此。
想象一下,四川天府新区的企业负责人打开电脑,进入成都科创生态岛公共服务平台,不仅本地区域企业信息应有尽有,还可以查询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企业的详尽资料。如果对某家企业感兴趣,一个电话就能联系对方,免去来回奔波的烦恼。
不久的将来,成都科创生态岛与重庆明月湖将实现资源共享,这也正是成渝两地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的生动写照。“我们和明月湖在很多定位、目的上是一致的。”科创生态岛运营公司负责人阎妍表示,双方曾在去年进行沟通交流,都认为应该打破物理壁垒,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共享。
一直以来,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发力、科创资源共用共享,是“双圈”建设走深走实的关键一招。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聚集,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生态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生长土壤,让川渝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首选地”,孕育孵化更多创新力量。
除了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川渝两地在西部科学城建设、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协同推进技术攻关等方面也成果颇丰。两地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两地优势产业发展,联合实施攻关项目101项,突破地下复杂空间用应急处置智能机器人、新一代量子计算测控系统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节能辅助驾驶系统等一批创新成果。
针对2025年的重点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同时强调“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纵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轨迹,从“6万亿”跃升至“8万亿”。今年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891.40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李勇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四极”的支撑作用正加速凸显。
转载请注明来自石家庄天鲲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本文标题:《成渝“双圈”迎来五周年 “第四极”支撑作用正加速凸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